非正规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全球58%的就业人口,约20亿工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2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非正规就业在高收入国家占比13%,而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高达近90%。这一现象不仅关乎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更直接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非正规经济的结构性特征与多维驱动因素
非正规经济呈现出复杂的结构性特征,其构成因国家发展水平而异。在低收入国家,非正规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以自营工人和无偿家庭帮工为主,占比超过80%。这类经济体中,农村经济占非正规就业岗位的70%以上,工人人数少于5人的微型单位吸纳了近90%的劳动力。中等收入国家的非正规就业结构更为多元,农业占比约35%,工业领域占比近三分之一,雇员比例显著提高至40%以上。而在高收入国家,非正规就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占比近三分之二)和建筑业,雇员比例超过50%,其中许多人受雇于正规企业但处于未申报状态。
从人群分布来看,某些群体面临更高的非正规就业风险。妇女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普遍高于男性,尤其在脆弱性更高的家政工作、居家劳动等领域占比突出。年轻工人和年长工人的非正规就业率比核心年龄段工人高出约20%。教育水平与非正规性呈明显负相关,全球范围内,教育水平越低的群体,非正规就业比例越高。残疾人的非正规就业率(70%)显著高于非残疾人(58%),土著居民比非土著居民高20个百分点,移民工人也比本地出生人口高3-7个百分点。
非正规经济的驱动因素呈现多维、交叉的特点。经济因素方面,贫困和不平等构成基础性障碍,低收入迫使劳动者采取短期生存策略而非长期职业规划。全球范围内,非正规就业工人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是正规就业工人的2倍,非正规领薪工人的平均工资仅为正规工人的56%(男性58%,女性52%)。经济结构单一、缺乏足够正规就业机会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在依赖农业和低端制造业的国家。
制度与治理因素同样关键。法律覆盖不足将特定群体(如家政工人、微型企业雇员)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而即便法律覆盖充分,执法能力薄弱也普遍存在。复杂的监管程序、高昂的合规成本构成障碍,特别是在小微企业领域。数据显示,企业规模与正规性程度呈正相关,员工少于5人的企业非正规比例是大型企业的3-5倍。公共服务缺失进一步降低了正规化的吸引力,许多非正规经济单位难以进入政府采购体系或获得政府支持。
社会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歧视性做法将妇女、移民等群体限制在低端就业领域。传统观念(如不将家政工作视为"真正"工作)阻碍特定行业的正规化。非正规经济中工人和单位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其需求难以被主流社会对话机制吸纳。全球范围内,只有不到15%的非正规就业者加入了工会或其他代表性组织。
技术变革和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数字平台经济创造了新型非正规就业形态,全球平台工人中约75%被归类为自雇者;另一方面,供应链全球化的压力导致部分企业将业务外包,催生了更多微型非正规单位。环境变化和危机因素加剧了非正规性风险,气候相关冲击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非正规经济转移,而疫情等突发危机导致正规企业非正规化,全球疫情期间约有25%的原正规就业者转入非正规状态。
二、正规化转型的创新实践与差异化路径
全球范围内已经涌现出多种促进正规化转型的创新实践,这些措施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不同非正规经济形态采取了差异化路径。在政策与治理创新方面,国家战略框架的制定成为趋势。乌拉圭通过综合政策使非正规就业率从2000年的45%降至2022年的22.1%,创拉丁美洲最低记录。其措施包括:2009年建立三方工资委员会,协议遵守率达90%以上;2007年税收改革统一社会保障缴费;2008年扩大社会保护并修改失业保险;针对特定群体如家政工人和独立经营者的专项正规化计划(如Monotributo计划覆盖55,000名工人)。
数字技术应用正在改变正规化治理方式。西班牙劳动监察部门开发的反欺诈工具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可疑企业,2018-2024年间使83万份合同转为无固定期限,追回资金超10亿欧元。阿尔巴尼亚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将预测未申报工作的准确率提高30%。阿根廷"数字监察员"应用程序实现监察流程自动化,显著提升了处理效率。在非洲,贝宁、不丹等国利用移动政务简化企业注册,将平均处理时间从5天缩短至2小时。
在社会对话与代表机制方面,组织化创新取得突破。柬埔寨非正规经济独立民主协会(涵盖嘟嘟车司机、街头摊贩等)通过加入国际工会联盟获得正式承认,成功推动成员社会保障覆盖。阿根廷平台工人协会通过WhatsApp群组发起,最终获劳动部注册,参与政策倡导和司法案件。津巴布韦非正规经济协会联合会(由22个商贩协会组成)成为与地方政府对话的重要平台,直接参与国家正规化计划制定。
行业性方法展现出特殊价值。家政工作正规化方面,哥伦比亚2013年法令允许非全日制家政工人参加社保,参保人数一年内从9,000激增至90,000。哥斯达黎加社保基金2017年推出专项计划,通过补贴降低缴费率、实现多雇主登记数字化。北马其顿农业正规化案例中,简化税收制度(推定课税和简化增值税)与农业补贴挂钩(要求企业正式注册),使农业非正规就业率2014-2023年间下降39个百分点。
在生产力提升与市场衔接方面,供应链干预效果显著。泰国两家跨国企业通过数字可追溯系统减少非法捕捞,间接促进渔业正规化。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手工采矿正规化项目使合作社成员收入提高2.5倍,女性矿工受益尤为明显。劳工组织"更好的工作"计划覆盖11国2,000多家工厂340万工人(69%为女性),使印尼不遵守劳动协议的比例从74%降至4%,约旦雇主不缴社保的比例从33%降至11%。
针对弱势群体的差异化支持日益重要。印度自雇妇女协会(SEWA)结合工会与合作社模式,为130万女工提供就业保障、医疗和住房支持。加纳阿克拉市场儿童托育中心(后由商贩协会运营)显著改善女商贩工作持续性。科特迪瓦将全民医保覆盖可可种植社区,采购商分担部分保费,形成多利益攸关方模式。印度2024年"与就业挂钩的激励计划"通过财政补贴鼓励企业雇佣青年并注册公积金。
社会保护创新呈现系统化扩展趋势。缴费型扩展方面,阿尔及利亚、巴西等国将社保覆盖自雇工人;亚美尼亚、越南覆盖临时工;波斯尼亚覆盖小微企业。非缴费型扩展包括巴西的家庭补助金、南非的老年人社会养老金等。移民保护取得进展,全球社会保障协议从1980年的100个增至2020年的660个。肯尼亚2023年《社会医疗保险法》明确覆盖"非肯尼亚籍常住人口",佛得角要求移民登记社保作为居留条件。
三、正规化转型的未来趋势与系统性挑战
正规化转型的未来将受到多种趋势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系统性挑战。从结构性趋势看,人口结构变化将重塑劳动力市场。全球老龄化加速,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10亿,老年工人的就业正规化需求凸显。非洲年轻人口激增(2025年将占全球25岁以下人口的25%),为其创造足够正规就业成为紧迫任务。城市化进程持续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预计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达68%,如何避免城市非正规经济扩张是关键挑战。
技术变革带来双重影响。数字平台经济发展迅猛,全球平台工作者已达2.3亿,其中75%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可能取代15-30%的现有工作岗位,主要冲击低技能劳动者。但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创造新机遇:区块链技术可提高供应链透明度,非洲农业数字平台已帮助15万小农接入正规市场;大数据分析使西班牙劳动监察效率提升40%;印度Aadhaar数字身份系统覆盖13亿人,显著降低正规化行政成本。
环境与气候因素影响加剧。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2030年气候变迁可能导致全球减少24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农业、建筑业受影响最甚。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过去20年造成经济损失达2.97万亿美元,往往迫使正规企业非正规化。但绿色转型也带来新机遇:全球绿色经济岗位预计从2025年的1.2亿增至2030年的2.5亿,可再生能源领域正规就业比例高达85%,远高于传统能源的60%。
从政策趋势看,国际标准趋同态势明显。《2015年从非正规经济向正规经济转型建议书》(第204号)获187国批准,2023年国际劳工统计学家大会通过非正规经济统计标准,实现政策与统计口径统一。区域协作加强:欧盟"未申报工作平台"涵盖27国;东盟《万象宣言》推动东南亚正规化;非洲联盟2024年通过《社会互助经济十年战略》。全球社会正义联盟等多边机制将正规化纳入核心议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2%的贷款计划含劳动市场改革条件。
系统性挑战依然严峻。政策协调不足普遍存在:70%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正规化跨部门机制;劳动、社保、税收政策常相互矛盾。财政约束明显:低收入国家社会保障税基平均仅占GDP的5%(发达国家为20%),乌干达试图扩大社保覆盖却因缴费能力有限导致参保率停滞在15%。能力缺口突出:非洲国家平均每10万工人仅有0.9名劳动监察员(国际标准为1.4名),孟加拉国监察员平均需监督10万家企业。
衡量与评估体系亟待完善。目前仅130个国家能系统统计非正规就业数据(2015年为85国),企业层面数据更稀缺。影响评估缺乏:仅35%的正规化政策经过效果评估,秘鲁简化企业注册使正规率提高12个百分点的经验未能有效推广。知识共享不足:拉丁美洲正规化经验(如乌拉圭Monotributo制度)在非洲适应性有限,亚洲供应链干预模式难以复制到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
新型就业形态带来监管挑战。零工经济全球规模已达4550亿美元,但平台工人中仅25%享有基本社保。人工智能管理成为新议题:算法管理可能导致35%的平台工作被不合理归类为自雇,肯尼亚数字劳动平台调查显示62%的骑手收入低于最低标准。跨境非正规性加剧:全球移民达2.81亿,其中约40%从事非正规工作,社会保障跨国可携性仅覆盖28%的移民工人。
以上就是关于2025年全球非正规经济转型的分析。从现状来看,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创新政策工具、技术应用和多方协作,全球在正规化转型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需要更加系统性的应对策略,针对不同国家、行业和群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正规化路径,最终实现体面劳动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