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西方報紙登載日軍執行旅順大屠殺殘害中國人的素描 [19]
日本攝影師龜井茲明(日語:亀井茲明)拍攝的旅順大屠殺
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發展成為亞洲的軍事強權,並採取對外侵略政策。日本歷史上第一次重要的對外戰爭是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在軍事上發展迅速的日本,擊敗了中國的北洋水師,1894年11月,日軍占領旅順,進行四天三夜的旅順大屠殺,超過二萬人遇害,屠殺過後全市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居民屍體,遇難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20][21]。最終清政府被迫割讓台灣、澎湖與遼東半島(後以三千萬兩白銀贖回),並且賠巨款兩億兩白銀。
1904年到1905年,日本與俄羅斯帝國因在滿洲的利益而爆發日俄戰爭,日本最終獲勝。這是亞洲軍事強權首次擊敗一個歐洲大國。雖然當時的清政府宣布中立,但實際上兩國戰場卻在中國國境內,日、俄兩國都在戰爭時期肆意殺害被己方單方面認為是間諜的中國公民,激起了當時中國民眾的強烈憤怒,著名作家魯迅更指出他本人是由於看到日軍殘殺中國公民時國人的麻木感而棄醫從文。1910年,日韓合併。
1927年,田中義一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並且主持了「東方會議」,目的在於討論軍事行動事宜。1929年,著名的《田中奏摺》被披露,在這份呈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中,田中認為日本如要稱霸世界,必須先征服中國,還具體規劃了侵華的基本戰略。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領了滿洲。該奏摺被披露後引發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應。現代史家多認為該奏摺系偽造。
日本無限制對外擴張激起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強烈抵抗。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紳士丘逢甲就上書朝廷表示不滿,台北民眾鳴鑼罷市,最後自組軍隊,成立台灣民主國以反抗。日本最後派出軍隊平定亂事,獲得台灣控制權。
在朝鮮半島,反日情緒同樣高漲。1905年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次年日本就在朝鮮設「總監府」,伊藤博文任首任統監,結果全朝鮮都爆發了激烈的抗日運動。1907年,高宗派人秘密參加海牙世界和平會議,請求西方國家幫助朝鮮恢復獨立,但結果卻是皇帝被日本逼迫退位、以及日本更高壓的統治。1909年3月26日,朝鮮人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暗殺了伊藤博文,不久朝鮮親日派總理李完用也被刺受傷。1919年3月1日爆發了三一運動,京城市民和學生在塔洞公園宣讀了《獨立宣言》及舉行了示威遊行,遭到日本方面的武力鎮壓、柳寬順等人被殺,而整個事件的餘波一直到1920年才完全平息下來。三十年代起,李紅光、崔庸健、金日成等共產黨人又組織了抗日游擊隊,在中國東北和朝鮮邊境地區活動,試圖用武力抗擊日本。此外還有祖國光復會、祖國解放團等多個抗日團體,在上海又設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1928年5月3日國民革命軍北伐途中經過山東濟南時,日本方面藉口革命軍對城內的日本僑民進行「搶劫」,而出動軍隊展開報復,蓄意屠殺中國軍人與民眾六千餘人的事件,史稱五三慘案,又稱濟南慘案。其中,中國國民黨戰地政務委員會派遣濟南的外交處處長兼國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東交涉員蔡公時及署內職員17人被日軍虐殺。慘案發生後,日方否認日軍屠殺中國軍民,並要南京國民政府道歉、賠償、懲凶,並於5月11日攻占濟南。直至次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濟案協定》之後,日軍才退出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