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第四次产业革命,(https://xueqiu.com/2234819592/235973138)
建盏烧制技艺的十三道工序
建窑(龙窑)概说
建盏结晶釉的液相分离,析晶现象的原理
釉面形成原理详细解读
。。。。。。
非遗技艺|一图带你揭秘建盏烧制技艺的十三道工序! 网页链接
建盏烧制技艺是一种十分悠久的汉族传统式手工技艺。要历经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13道工序。
1、选瓷矿一般挑选水吉本地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将瓷矿取回后露天堆置,使其风化。
2、瓷矿粉碎将配制好的泥料、釉料装进机碓或水碓中进行粉碎处理。
3、淘洗泥料过筛后入浆池,釉料则过筛后入釉池。
4、配料依照不一样的泥料及比例进行配料。
5、陈腐过滤后的泥料和釉料都需放置一定的时间备用,有利于之后的工序。
6、练泥练泥可以用机器或手工,机器练泥使用真空练泥机,手工用手工铲泥练,练泥的作用是将泥料中剩下的空气除掉或尽可能减少,从而使泥料均匀一致。
7、揉泥将全部的泥料揉成尺寸合适的泥块。
8、拉坯将揉泥后的泥块置于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拉出预先计划的器型,这一点对匠人的技艺要求极高,器型的好坏就取决于这一点。
9、修坯拉出的坯为毛坯,仅仅是基本器型,还需在机轮上转动轮子,将毛坯旋成厚薄均匀,造型规整美观的坯体。
10、素烧为避免不必要的素烧工作,坯体在入窑素烧前,需进行查验,合格者才能入窑;将符合标准的坯体进行归类,装在棚板上(棚板必须用支柱搭平搭稳,且要依照柸体的尺寸来调节棚板的高低和架层);素烧有升温曲线,按此开始操作,温度至750℃时才能停火;停火后坯体温度依旧会很高,这时必须进行冷窑避免 素坯惊裂;窑温冷却至适当温度时,便可开窑取出素坯;取出的素坯必须逐个查验,筛选不合格者。
11、上釉先上水,符合标准的素坯进行清灰上水,便于釉水与素坯的紧密粘合;再调釉浆,将釉浆搅拌均匀,从而用浓度表量出最佳浓度,然后清洁釉水,捞出釉浆中的杂质,避免釉水粘砂、灰尘等杂质,影响到釉水与素坯的粘合程度;最后上釉,素坯内外层都需上釉,往往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还有采用刷的方式。上釉后,将釉坯置于通风干燥处干燥,釉层如果不怎么厚,可在干燥后再刷上一层釉水,刚好还可以在最后将剩下的釉水清理出来。
12、装窑将坯体装进相应的窑内,关闭窑门。
13、焙烧每个匠人烧制工艺方法有所不同,依照各自认为可行的工艺进行操作,待温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更高点时,停火。
(1 条消息) 柴烧建盏,有一种窑口叫龙头窑,也称园窑,跟通天龙窑有何区别呢? - 知乎 网页链接
这种窑型多见于北方窑口。而龙窑一般为南方依山地坡地而建,龙窑绵延逶迤,具有节约燃料的特点,分隔仓,隔间,一体通天窑,烧制难度因空间和窑内氛围的变化依次递增。
建窑窑址的主要分布区域 网页链接
导语
想要了解建盏,除了要知道其釉色的形成原理以及烧制工艺以外,对其窑口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武夷建盏就带盏友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建窑窑址的主要分布区域。
建窑概况
建窑,即建州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唐宋时期隶属建州,故称建窑。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衰落于元末。共有窑址六处: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营长乾、源头坑、庵尾山。
▲水吉建窑窑址卫星图像
一方土 一方窑
瓷器烧制离不开三要素:水、燃料(柴或煤)、土(瓷土),这三者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都需大量使用。所以古窑址在选址上基本都有一个共性:靠近河流+靠近山林或煤场+靠近能烧制瓷器的瓷土矿。三者缺一不可,要不烧制成本都将大大提高。
▲池中村与后井村
靠近河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运输。这么重的商品,走水路显然更明智。图中的池中村、后井村一带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而且这里的瓷土含铁量极高,这是全国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所以建盏只能在这烧,其它地方烧不出来。一样,饶州窑的优质高岭土能烧出“饶玉”,其它窑口就烧不来。一方瓷土造就一方名窑。是这里的瓷土成就了建窑!
窑炉
窑炉均为依山而筑的斜坡式龙窑。采用匣钵一器一钵装烧。窑炉最长达135.6米、宽1.0一3.5米,可同时装烧10万件以上瓷器,但成品率并不高。90年代以前,窑址残次匣钵露天堆积都还有十数米高,漫山遍野。近年,随着茶事兴盛、收藏意识植入民心,窑址也基本快被搬空了。
下面为盏友们介绍建窑窑址的几个主要分布区域。
芦花坪窑址
芦花坪窑址处在后井村西部、池中村东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该窑址是建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处 窑址,也是较早进行调查研究的窑址。
▲芦花坪窑址位于稻田上的小山包
遗物分布面积越50000平方米,其中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平均宽约100米,堆积层厚1-4米,有些地方厚达7-8米。
▲散落满山的匣钵,散发着曾经辉煌的气息。
芦花坪窑址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黄釉瓷器。窑具已发现匣钵、匣钵盖、照子(火牌、火眼)、托座、垫饼等类。
芦花坪窑址中叠合的匣钵。从这张图很容易看清建窑的装烧工艺。一个匣钵、一个垫饼、一个建盏,垒烧。在窑炉高温中,匣钵稍有故障塌了一个,往往一摞都废了,甚至还会殃及旁边的一摞匣钵。所以建窑的成品率并不高。
牛皮仑窑址
牛皮仑窑址(包括庵尾山)分布在池中村东部、后井村西南部,北隔田垅与芦花坪窑址相望,东南部则与园头坑窑址相接,为一座南北走向的低矮山丘,是建窑时代较早的窑址之一。
遗物分布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其中牛皮仑窑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庵尾山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堆积层厚0.5-3米。
庵尾山窑址以烧造青瓷为主,牛皮仑窑址以烧造黑瓷为主。该窑址已发现匣钵、匣钵盖、垫饼、照子、托座(支座)等窑具。
营长乾窑址
营长乾窑址位于后井村南部,东北与大陆后门窑址相望,西北与牛皮仑窑址相邻,为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
窑址遗物分布约6000平方米,其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50-70米,堆积层厚0.5-3米,个别地方厚达4米左右。该窑址西侧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东侧既烧造黑釉瓷器,也烧造青白釉瓷器。其时代应在南宋至元代初期。
大路后门窑址
大路后门窑址位于后井村东南部,为一座南北走向的山丘,水吉经后井通往南山村的公路横穿山脚。清代民国时期,这里仍有村民居住,山脚下原来遗留有数幢民宅断墙残基,村名叫“大路后门”村。
窑址横卧在大路后门东面山坡上,冬至山顶,南至后井林业工区驻地,西南部与社长埂窑址相望。
遗物分布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其中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100-140米,堆积层一般厚1-5米,有些地方堆积厚1-5米,有些地方堆积厚8-9米。该窑址以烧造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瓷器。
这些窑址相距都不远,中间隔着稻田,对山相望。烧制建盏所用原料也都相同,因此成品成份也几乎一样,只是在品种上会各有侧重,细分起来比较难。
无论是哪一处建盏古窑,它都是我们建盏文化传承的载体,都值得我们用敬畏之心去对待。
135米 可能是国内最长的龙窑遗址 曾创造了奇迹-建盏二公主 网页链接
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窑址有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山、营长乾等处,遗物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在国道路口的指示牌
後井建盏代理商授权及开窑捐赠仪式于今日举行-搜狐 网页链接
热气上升,顶部温度最高,上中下氛围不同,温度、稳定略有差异,好的原胚放在黄金工位,
茶山行|建阳建盏之行-今日头条 网页链接
到达武夷山东站后,坐上前来接我们去建阳的大巴。
第一站掌柜就直奔到了芦花坪窑址,传说中的龙窑。
左手边的是烧窑用的木柴,右手边是装放建盏胚体的器具。
窑洞内,别有一番天地。
窑顶的石壁。
准备烧窑的时候,窑工们要把一件一件的建盏胚体放进窑中,然后封好门,烧起柴火,要经过130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出建盏黑釉瓷独特的“铁胎”。
大家觉得这些红色的泥土是用来干嘛的呢?
想知道建盏是怎样一步步制作出来的,我们来到制作建盏的起点。
制作建盏的第一步,锤炼瓷矿。
粉粹之后的瓷矿要经过几道淘洗工序。
最后经过配料,陈腐,练泥,就成为我们接下来看到的这个样子啦。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可以开始拉坯了。
这次给我们示范的是林师傅。示范完之后,就要我们亲身来体验一下怎么拉坯啦。
左手中指和右手拇指要里外对应,缓缓向上拉伸。
完美成型!
最后再由底部横切取出,一个坯体就出来了。
其实,拉坯之后还要经过修坯、素烧,才算真正完成茶盏的坯体。
嗯,让我们先回到主线上来。下面就是制作建盏的关键步骤啦:上釉。
如果茶友们还记得掌柜的第一个问题“那些红色泥土的作用是什么?”的话,没错,这里就是答案了。红色泥就是用来制作釉料的原料之一。
先让釉料在盏中浸泡均匀。
然后再将建盏倒扣到釉水中,让盏的外部也浸泡到釉水。
外壁往往是半釉。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水会熔化开来,如果外壁全部抹上釉水的话,建盏就会粘在底座上取不出来了。
沥干。
釉水会在空气中迅速凝结,附着在茶盏上。
上釉之后的茶盏就可以准备装窑了。
掌柜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小电窑,以便工作室使用。而目前建阳的柴窑也仅有两座。
什么是建盏结晶釉的液相分离,析晶现象的原理是什么网页链接
(登录-雅昌艺术网 网页链接)釉面形成原理详细解读
什么是建盏结晶釉的液相分离? 网页链接
建盏,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得艺术”。
(表面上,建盏漆黑似无一物,但它不是真正的无,它那深邃莫测的空间,蕴藏着润生万物的基质。它可以变幻出耀斑,鹧鸪斑,褐斑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又可以轻易地就将它们吞噬掉。它的美,隐藏在时光深处。)
说到液相分离,不得不提关于建盏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浮萍原理。
建盏的油滴形成机理可概括为浮萍机理(而不同于华北油滴的气泡机理,气泡机理更容易烧成)。
简单来说,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左右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釉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氧化铁在接近1300℃左右的高温下分解成单质铁和氧气,在重力和张力的作用下,沸腾的釉面里带着铁的氧气泡不断产生逸出釉面,他们富集到的单价铁浮在釉面上,像水面小片的浮萍。
这些浮萍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包裹团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他们挨在一起,而非熔为一体,所以彼此之间有明显的沟纹。
一文读懂什么是建盏结晶釉的液相分离 网页链接
建窑恢复小组成员合影
瓷釉的分相与析晶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说它古老,是指其存在而言,据知在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原始青瓷中已观察到分相现象。陕西省扶风周塬博物馆收藏的一片中晚周时期的原始瓷残片的釉局部也呈现出明显的分相特征。确凿的研究结果表明,1400多年前的梁唐怀安窑已生产了分相瓷器。
我国在宋代就已享誉海内外的建窑建盏则是典型的分相析晶釉。其制作工艺被日本人称之为“神技”,而曜变天目则被称为“神品”。以其玄妙的蓝色乳光和姹紫嫣红的艺术外观而令世人叹服的均窑瓷器则是典型的分相瓷釉。
说它年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分相这个被中国古代陶瓷大师们无意而自然埋下的科学秘密在沉睡了数百年到千余年后,才在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炎黄后裔的精英们所揭露。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分相是中国古瓷釉的普遍现象。分相不仅是中国历代名瓷釉中的一种结构特征,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或控制着瓷器的艺术外观。古瓷釉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窑变”釉,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实际上主要是釉中组分和结构不均匀分布,如析晶和分相的结果。
长沙窑
从化学组成来看,中国历代分相釉主要是钙釉(长沙窑)、碱钙(钧窑、汝窑)以及含铁较高的建盏釉,如建窑和吉州窑等。这些釉的组成可以近似用(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硅)系统来描述。而釉中含有的三氧化二铁、五氧化二磷、二氧化钛等成分对釉的分相起促进作用。
从显微结构特征来看,中国历代分相釉上可以分为三类:
1、单一的分相结构。
钧窑盏
例如长沙窑、钧窑及其它钧窑系瓷釉。其结构特征是在连续的釉玻璃基质相中均匀地分布着大量孤立的球形液滴或液滴的低聚体构成的第二相。这种分相液滴的多寡和尺寸大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此类瓷釉的艺术外观。长沙窑乳浊釉中分相小滴的浓度极高且平均直径大约为190~400nm,接近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因而对可见光形成较均匀的散射,使釉呈现出乳白色外观。河南钧窑釉的分相液滴的平均尺寸为100nm左右,个别小至60nm,符合瑞利散射条件,对可见光的短波光形成较强的散射,使得钧釉具有美丽的蓝色乳光。
2、分相一析晶釉。
建窑银兔毫
典型例子是建窑建盏中的银兔毫和黄兔毫。兔毫釉在高温时首先形成富铁的呈孤立分布的球形液滴,并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等的作用下在釉面聚集,然后在氧化气氛下析出α-氧化铁微晶而形成黄兔毫。如果是在偏重于还原的气氛下烧成,则析出四氧化三铁微晶而得到银兔毫。
3、析晶一分相一析晶釉。
建窑金兔毫
典型代表是建窑建盏中的金兔毫。这类釉首先在升温到1100~1200度时析出大量的针晶丛,使得基质相中富三氧化二铁而相对贫氧化铝,导致晶间液相获得不混溶性而发生液相分离,形成均匀散布于晶间液相中的富三氧化二铁液滴,进而在冷却过程中析出三氧化二铁和四氧化三铁微晶。如果这些微晶晶面有规则地平行釉面排列,就会形成许多较大的闪光面,使毫纹呈金黄色,也就是所谓的金兔毫。
油滴与兔毫的形成工艺有何区别,原来建盏工艺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网页链接
在建盏庞杂的色系中,最经典和常见的釉色当属油滴跟兔毫。
早在宋代油滴釉、兔毫釉就是建盏中的两大名品,其中兔毫釉更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釉色品种之一。
▲南宋建窑兔毫束口盏 2015年香港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244万港币落槌
兔毫盏是建窑的主要产品之一,其特点是在黑底釉上透出黄红色流纹或黄棕色底釉上透出黑色流丝,自然流淌;恰似兔毛悬浮在釉面上,釉质明净光润、兔毛清晰、富有韵味。
作为宋代最炙手可热的建盏品种,兔毫盏常出现在宋人的茶诗里,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就提到:“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宋代多本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茶盏之尊,《茶具图赞》甚至将十二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直接画成兔毫盏,其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
兔毫斑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建盏胎体中含铁量高达9%,在进入窑炉烧制时,窑中高温将部分铁质溶入釉中,釉层中的气泡又将铁质带到釉面表层。
当窑温烧到1300℃时,釉层由于自重等原因开始向下自由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把铁质拖带成条纹状,高温气氛下的兔毫极难把控。
待温度冷却后则从中析出一排排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细长条达、丝缕分明的兔毫斑纹。因为建盏在烧制过程中受到环境、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形成的兔毫纹既有长、短之分,也有粗、细之别。
相比兔毫盏的耳熟能详,油滴盏在中国古代就鲜少有被提及,“油滴”一词最早的记载为日本应永年间(1394~1427年)的《禅林小歌》,由此也可以基本判断“油滴”一词来自日本,并非我国。油滴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
(油滴斑纹的形成工艺与兔毫不同,甚至可以说比兔毫更为苛刻。油滴斑纹的形成原理简要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当建盏在窑火的高温烧制下,釉水开始形成液相分离结构,釉主体相分离出富铁的另一相。
在重力与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富铁相易浮在釉表面层,随着过程推移,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越来越多。
这些富铁相形成的液相小滴就像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够在液面上漂游,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
随着包裹团聚集得越大,其中的液相小滴也越多,但这些液相小滴紧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像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当烧成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降温冷却。
在冷却过程中,当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这便形成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油滴。釉料在高温烧成时,必须产生足够多气泡这是形成油滴的关键。
▲南宋 建窑油滴束口盏,2017年纽约苏富比以755万价格落槌,来源:据说曾是丰臣秀吉麾下名将福岛正则(1561—1624)藏品
油滴的形成与烧制火候和釉层薄厚息息相关,釉层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高温粘度。
。。。随温度升高或延长,釉表面在重力作用下,由上向下流动,同时气泡由胎体生成,上升到釉表面,或聚合成小气泡集合,或融合成更大的气泡,大气泡的聚焦与漂移;气泡生成消耗热能,导致析出晶体,即气泡是析晶平台或反应器皿。
。。。必须在还原过程中,保持高温均匀上升、下降(高温+时间+均匀),(温度低,时间短,无法生成足够数量的气泡;温度高,时间长,气泡出清或出次品)
(火候过急,氧化还原气氛便容易控制不当,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稍纵即逝成为兔毫。
如果釉层过薄,烧制过程中釉聚集少或达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过小。
不仅如此油滴盏的烧成条件非常苛刻,受到窑内温度的影响较大,窑温偏低则难以形成点状斑纹;窑温过高则斑点又容易流成兔毫条形,因此烧制油滴的温度范围十分受限,烧制需要匠师超高的实践工艺去把控。)
建盏釉是什么材料,为什么能呈现如此多样的颜色?_宋韵建盏 网页链接
金属在高温环境里会发生反应,转变成其他颜色的化合物,以铁元素为例,铁在不超过570℃时加热,生成的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在1300℃时会生成棕红色的三氧化二铁,其他很多金属元素也有类似的反应。宋代建盏的黑底银滴,就是铁转变成四氧化三铁,所以表现出黑釉这一特征的。
建盏釉是什么材料?建盏釉料由三部分组成,釉基、发色剂以及助熔剂。釉基就是石英等矿物质,釉面有玻璃质感就是釉基的功劳。发色剂就是建阳当地的含铁黏土,高温烧制就有了黑色的釉面,而草木灰等助熔剂可以降低熔点,铁的熔点是1538℃,能在1300℃熔化,就是因为混入助熔剂降低了熔点。
改变釉面的另一个技术,是一种叫做液相分离的现象。在高温或者高压环境下,几种液体的溶液的溶质会分离,熔化的釉料其实就是一种溶液,也会发生这一现象,釉料中的铁元素会分离为铁水,此时的温度低于铁的熔点,所以分离出的铁就会重新凝固,形成一个个铁结晶,也就是析晶现象。
析出的结晶浮在釉水表面,也就是兔毫、油滴等釉面的结晶斑的由来。在常见的金属中,铁是熔点较高的金属,其他金属熔点偏低,分离后不能析出固态结晶,也就烧不出纹理,铁的熔点高于窑炉温度,并且是较常见的金属,可以这说是铁发色剂特有表现。
。。。故建盏烧制温度最高,器型最小,敞口,盏或碗型,专为茶器
高温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釉料流动性强,液体越接近沸点就越流畅,正常的瓷器艺术中,只需要加热到釉料熔化即可,而建盏为了实现结晶和窑变效果,需要更高的温度,所以只好把盏胎空出来,这样才能避免发生粘窑。
建盏釉是什么材料?建窑的釉料也是三部分混合得来,区别在于建阳当地的黏土含铁量高,其他金属的含量却比较低,烧制后的建盏釉面结晶只有纯粹的铁结晶,釉色也是纯黑色。
(正因为建盏有不错的观赏性,得到了当时掌权者的赏识,才有了今天的建盏文化。而今天五颜六色的釉面,是烧制者根据审美环境的变化,调配出的新釉面。虽然颜色不同,但是建盏的釉料没有变过,区别只是配比不同,烧制方式不同,并没有加入其他材料。)
知建盏,怎能有眼不识草木灰? | 观复建盏 网页链接
木灰是中国历代高温釉不可缺少的原料,所以中国古代陶瓷业中有句行话,叫做“无灰不成釉”,意思是说,没有草木灰就无法配釉,草木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草木灰含有高温釉所需要的一切成分,包括Si02、A1203,、助熔剂氧化物、着色剂Fe20,以及少量P205等。P205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釉的液相分离,产生奇妙的艺术形象。
唐代郏县窑的花釉、宋代钧窑的窑变和月白、吉州天目、建窑的兔毫和曜变以及长沙窑的乳浊釉等等名贵色釉都和它们选用的特殊草木灰有关。
单独采用草木灰配釉存在的缺点:
1、化学组成不稳定;
2、熔融温度范围太窄,很难控制;
3、有严重的缩釉现象;
4、来源有限,不适于大量生产。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商代以后的陶工就在草木灰中配入粘土或者把草木灰和石灰石一起烧炼成灰,再加入适量粘土,这样就克服了上述各种缺点。这种制釉方法后来被历代窑场普遍采用。
草木灰的制作看似简单,也包含了很多工艺和门道。匠人们将捡回来的枯草和树枝需要晾干,然后进行焚化。焚化的过程也就是植物纤维去除的过程,留下的是制造釉料的必要元素,然后进行研磨变成颗粒较小的碳化物。一般的温度是很难将草木完全烧尽,所以需要进行高温的焚烧,变成灰色的粉末,这样就做成了配釉用的草木灰。
而建盏的草木灰使用,更具有一定的地理属性。怎么说呢?众多周知,建盏遗址所在地——建阳区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的土壤含铁量相对其他地区高出3—10%,这也是被称为铁胎的原因。同时,这也决定着该地区的植被所吸收的营养成分中,铁元素等较高。所以,这片区域内的草木灰是其他地区不能取代的。
将草木灰和该地的原矿物釉混合,按照一定比例参水,生成的釉水,通过施釉和特殊的烧制工艺,最终才诞生了建盏的独特釉面,生成的兔毫、曜变,独步天下!
试论建盏的烧制工艺--蔡炳盛老师建盏专业学术论文 网页链接
本文是蔡炳盛老师第一篇建盏专业学术论文,文中详细阐述了建盏的胚体和釉料的成分,深度分析了油滴盏和兔毫盏的形成机理,现通过习古堂建盏官方微信公众账号第一次公开发表,欢迎广大建盏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览。
试论建盏的烧制工艺
作者:蔡炳盛蔡威蔡杰
单位:建阳市蔡氏建窑建盏研究所
摘要:建窑产品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以及柿红、灰皮、乌金等杂色釉。珍贵程度依次为曜变、油滴、兔毫。众所周知,建盏属于结晶釉,因此本文通过建盏油滴、兔毫的结晶形成来论述其烧制工艺。
关键词:建盏烧制结晶工艺
1.胎坯
制作建盏的泥料一般是混入石英、长石、云母和高含铁的粘土。正常的烧制期间,产物中会有莫来石出现,莫来石是一种优质的耐高温材料,有利于提高坯体的耐火度。胎料中的铁元素对后续建盏的烧制有着强烈的影响,铁是所有建窑产品的着色剂,并且铁胎也是建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温时坯体析出的铁离子能为釉面结晶更好的提供热力学势垒,从而得到更高品质的建盏,而不含铁的或含铁少的粘土不能起到这个作用。铁是一种助溶剂,过高含量的铁会使胎土的热震稳定性能和耐火度打折扣,所以建盏胎土的选择原则一般为满足正常的烧制所需要的热震稳定性能和耐火度,选择含铁量尽量高的粘土。
{C}
图1 宋油滴盏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
2. 釉面
建盏在烧制时,釉的结构发生连续的变化,原有的物质分解和熔融,产生气泡并且浮到表面,并且釉与坯体发生反应。坯体组成成分的分解和溶解度不同,使得釉面和坯体间的界面是粗糙的,得釉能够很好的黏着于坯体。
烧制过程中,釉面相变,整个过程可快可慢,这取决于热力学驱动力、原子迁移率以及盏的非均匀性等因素。这个相变的过程是典型的成核生长相变。这个相变系统的存在离不开液相分离,也就是氧化物系统的不相混溶。
建盏是铁系结晶釉,铁氧化物的不相混溶区的温是极为狭小的,也就是烧制建盏所需要的温度宽带十分狭窄,烧制建盏对温度需要很精确的把控。如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温度不在FeO-SiO2系统的不相混溶区域内,液相分离可能被有效的阻止,过饱和溶液无法形成,就会没有或者很少的淀析晶体。
烧制建盏时达到铁氧化物不相混溶的温度区域时,FeO-SiO2系统发生液相分离,形成氧化铁过饱和熔融液。如果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晶种加入就会出现晶体淀析障碍,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例如过饱和的云层出现了淀析障碍,而将晶种加入这种过饱和的云层中,就能够淀析成雨雪。
{C}
图2 宋油滴盏日本静嘉堂
3. 油滴釉
油滴采用还原烧制,烧制时,胎体釉面变化包括相变、烧结及引起显微组织的变化。从油滴的形成一般分为氧化阶段的升温、保温等,以及还原阶段的成核、结晶和晶粒长大等几个步骤。
3.1 氧化阶段
烧制前坯体应该足够的干燥,否则容易出现坯体爆裂。在坯体能够承受的升温速度下,尽快的升温,以节约成本,保温阶段给与足够的时间,让坯体和釉里含有的有机物充分氧化分解,釉充分熔融,为后续提供有利的烧成环境。
图3 宋油滴盏日本松平直(前田家)
3.2 成核
温度足够时,釉面呈现出液相,加入强还原气体,整个盏充分的被还原,釉面形成许多气泡,气体透过釉层还原坯体,坯体也形成气泡排除釉面坯体中析出的铁离子跟随气泡到达釉面。
当气泡破裂会形成类似“井口”一样的釉面,这种“井口”有很强的随机分布性。此时晶核开始成长,而晶核的位置正是“井口”底部的位置。这些成核底座是降低以表面能为代表的成核势垒,所以油滴的结晶是一种典型的非均匀成核结晶。
釉面熔融状态下,还原气体使得铁价位降低,低价位的铁离子使得熔融釉的粘度下降,这对晶核的产生相当有利,因为成核时必定有界面的铁原子迁移。在成核的过程核的速率对熔融釉的过饱和程度十分敏感。所以在配制油滴釉时都采用高含铁的矿物釉石。当晶核的直径大于某一临界尺寸时成核阶段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开发出一种预埋晶种的新技术,即在上完釉之后的阶段在釉面预埋下晶种,这样人为的提供晶种,可以相对容易的得到想要的结晶效果,甚至结晶的位置都可以基本控制。但是这种人为的成分也降低了建盏偶然天成的艺术性,所以一般烧制建盏不使用预埋晶种这种方式。
。。。鉴别也很简单,一看釉厚度,预埋晶种,表面大多干涩,二看变化,既然是光学体,自然随光景而变化,
{C}
图4 现代油滴盏蔡炳盛
3.3 晶体生长
稳定的晶核形成以后,晶体的生长速度由温度和熔融釉的过饱和度确定。烧制建盏的过程中,理想的状态为窑温绝对平衡,但是现实很难达到理想的条件。窑温或多或少的都有不平衡。所以烧制建盏出现阴阳面的原因。而熔融釉过饱和度却相对容易实现。只需要在配釉时注意引入高含铁釉矿石即可。
晶体生长的过程中整个体系自由能很大,体系也稳定。三价铁在还原条件下向稳定晶核迁移。使得晶体不断生长,油滴体系基本形成。但是这个时期的油滴晶体过小。有的甚至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所以还需要晶粒长大。
{C}
图5 宋油滴盏日本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3.4 晶粒长大
高温还原的条件下,细小油滴的平均晶粒尺寸总是要增大的,当平均的油滴晶粒尺寸增大时,有许多的油滴晶粒就会收缩或者融合。所以这个过程自由能更大。相对的这个过程也更不稳定。
正常温度下多个晶粒聚集在一起,由于界面能作用,晶界趋于明显。如若窑温过高,冲破晶界能,晶粒就会互相融合,这就是常说的烧糊或者过火,或者使得晶界错合,形成一种毛刺感觉的油滴晶型,对油滴艺术的价值大打折扣。所以要烧制高品质油滴盏,是需要对窑温精确控制的。
以上几个过程后,油滴盏烧制基本完成,应该开始降低窑温,降低釉面熔融度以提高作品的稳定性。因为单相晶的即有界面有变为平面的趋势。如果不及时降低窑温,油滴趋于平面,得不到理想的立体油滴晶型。
{C}
图6 现代油滴盏蔡炳盛
4. 兔毫釉
建窑遗址中兔毫盏的量是最大的,一度成为建盏的代名词。这是因为根据热力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同一组的同质异构体的晶体晶型的稳定性是由自由能决定的,自由能最低的结晶晶型最稳定,其它的晶型趋向于转变成这种最稳定的晶型。一般建盏的烧成温度为1280℃-1350℃,只要条件允许,油滴、耀变这种斑纹更不稳定的晶型一样也会趋于转变成兔毫斑纹这种相对稳定的晶型。这就是我们看到建窑遗址那漫山的废弃老盏中兔毫盏的比例是最大的原因。
精确控制好窑温是烧制品相优秀的兔毫盏的必要条件之一。兔毫的烧制除了温度条件,还受到窑压、釉熔融液的过饱和度、保温时间和降温时机等方面的影响。
{C}
图7 宋兔毫盏日本根津美术馆
兔毫结晶方式与油滴类似。釉中含有分散的晶体和气泡,分解和熔融产生的气泡浮于釉层表面破裂时形成“井口”釉面,提供了兔毫釉的成核势垒。兔毫成核到完成结晶所需要的时间相对于油滴釉需要更长的时间,重力对兔毫的影响更加明显,受重力因素影响,形成由上至下的条状结晶。
笔者猜测,如若在失重的状态下烧制兔毫,晶体不受重力因素影响,那么结晶应该都是成圆形斑纹,界面为黄色的结晶体系。如果忽略温差的影响,整个体系的结晶应该比较均匀。与油滴釉不一样的是,兔毫釉的成核势垒是不需要还原的,是釉分解和熔融以及有机物氧化分解形成的。
{C}
图8 宋兔毫盏日本京都博物馆
5. 曜变
曜变系环状结晶周围在光照下显现出五光十色的光泽彩,笔者猜测,这种光泽彩的釉面应该系不同价位铁以及原矿釉石中铁的共生物共同形成的,而环状结晶应该是“井口”的口沿位置结晶。从古至今除三件曜变在日本和一件残品在杭州外,就再无曜变之说。根据热力学关系,同一组的同质异构体的晶体晶型稳定性是由自由能决定的。自由能低的结晶晶型最稳定。从无数作品中才得到几件耀变,可想而知曜变的结晶体系是极度不稳定的,也许是稍纵即逝。
{C}
图9 宋曜变盏日本静嘉堂
{C}
图10 宋曜变盏日本藤田美术馆
结语:建盏的烧制,需要对窑温、窑压、气氛、时机等等方面精确控制,才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建盏。从选坯泥、成型,烧制等方面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极为重要,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高难度的烧制技艺,也体现出建盏的艺术价值。
。。。作者未提及石英玻化的过程影响,光芒有赖于大气泡周边不完全玻化。夜,釉特别厚,深不见底的感觉,玻化比较均匀,还原比较充分,气泡很小,或很少
参考文献:
[1] [1] W.D.Kingery. H.K.Bowen D.R.Uhlmann 陶瓷导论.麻省剑桥.1975(06)
作者简介
{C}
蔡炳盛,男,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人,从事建盏研究30余年,荣获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南平市首届“工艺美术名艺人”,在多年的精心钻研下,技艺日趋精湛,成为国内油滴盏最顶尖的工艺大师之一。其烧制的油滴盏,器型精致,釉色优美,斑纹效果极其出色。其也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建盏理论和实践大家之一。
标准放射状长细兔毫
盏内上沿出五彩
盏内上部偏黄,下部还原更充分,间有晶体,放大后呈珍珠状
盏外中下,游动放射状兔毫,已出彩,密度过大,气泡涌出不显著,光学效果不充分
釉厚,仔细看有微小气孔,长时间高温环境下均匀融化,氧化还原过程中形成散在晶体,均匀分布,出五彩,无条纹,无气泡而成的球形晶体,
温度过高或过长,气泡融合过程中破裂,形成爆点
下部,尚未融合而超级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