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的骑兵破甲武器:追溯鞭与锏的来历

中国特有的骑兵破甲武器:追溯鞭与锏的来历

▲五代后梁招讨使王彦章所用“赤心报国鞭”

同时,“鞭”这个词在唐代词义曾发生过变化,原本竹竿或者竹条被称作“笞”,但是在唐代末期其也开始指代竹子,如唐代末期诗人张蠙所作《新竹》诗中言:“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不是他山少,无如此地生。垂梢丛上出,柔叶箨间成。何用高唐峡,风枝扫月明。”可见当时其实已经将竹子的枝节称为鞭,并以此指代竹子本身。因此笔者认为铁鞭的形制就是参考了当时用作刑具或者马具的竹鞭并因此而得名,铁鞭早期其实是作为威慑之物而用,后期才逐渐用于战阵。到北宋时,关于鞭的记载多了起来,并在《武经总要》中留下了相关记录,并绘有图像。

鞭的形制较为复杂一般分多节,《武经总要》中绘有13节,同时尖端若锥,可以突刺。

▲宋《武经总要》中的铁鞭木刻图形

锏便是从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锏就如前文所说,古指保护车轴和轮辐的铁条。也有其他解释也称其同“简”,是以竹简形状命名。

锏同样在《武经总要》中留下了相关记录,并绘有图像。锏形制成长条形、有四棱、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与鞭截然不同。宋代官造铁锏,现代亦有传世。

▲宋《武经总要》中鞭锏及链枷木刻图形

1985年6月29日,福建省博物馆收到收藏家林忠干捐献的一把铁锏,系北宋尚书右丞,抗金名将李纲监造,制作精良。锏身全长94.2厘米,重3.6公斤,柄长20.1厘米,棱身前细后粗,长74.1厘米。锏柄呈瓜锤状,茎套花梨木,近首处穿孔,以便系索悬挂于腰间。锏柄与棱之间横隔四瓣状格板,直径7厘米,厚0.4厘米。棱身靠近格板处,阴刻篆文“靖康元年李纲制”7字,字体镶嵌金饰,至今清晰可辩。

▲宋·李纲监造铁锏。收藏家林忠干1985年6月29日捐献给福建省博物馆

▲宋·李纲监造铁锏。锏柄呈瓜锤状,茎套花梨木,近首处穿孔,以便系索悬挂于腰间

▲宋·李纲监造铁锏。棱身靠近格板处,阴刻篆文“靖康元年李纲制”7字,字体镶嵌金饰,至今清晰可辩

需要说明的是,鞭、锏形制均无定制,可视使用人体能、用途而改变,因此并非制式的军队武装,而是个人配备的兵器。宋《武经总要》记载:“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清《兵仗记》中有:“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鞭锏步骑兵均可使用,是非常灵活的钝击打击武器。不仅宋朝军队使用,在西夏、辽及金国的军队中也有使用。

▲《清会典图•武备》中所绘铁鞭及杂兵器

▲《清会典图•武备》中所绘双锏

明清也继承宋代鞭锏的形制,如《清会典图·武备》中便绘有锐健营所用的铁鞭,长约74厘米。还有绿营所用双锏,形似剑,前有尖锐,长约86厘米,各重仅0.82公斤。可见其形制和重量上是十分灵活的,是对士兵尤其是骑兵卫体兵器的极好补充。宋代骑兵或将领上阵,也一般多喜欢在马上携带数种兵器,以防损坏和丢失。同时这两种武器其实算得上是我国特有的骑兵武器,同时代西方骑兵的钝击兵器多用战锤,而非这种类似于剑的打击类兵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91个!www.你懂得.com,禁止外传!丨一糖导航
be七365官网

91个!www.你懂得.com,禁止外传!丨一糖导航

📅 06-29 👁️ 1152
到底還要等多久
365bet中文官方网站

到底還要等多久

📅 07-27 👁️ 5891
附近兼职怎么找?3天速签避坑指南
求正规英国365网址

附近兼职怎么找?3天速签避坑指南

📅 08-12 👁️ 1214
《GTA5》传承版和增强版双版共存?次世代升级说明详解(版本篇)
小蓝单车押金怎么退回 小蓝单车押金退款步骤介绍
手机本地视频播放器哪款最好用,十大超实用手机本地视频播放器App精粹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