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地图”“舆地图”“舆图”的渊源及异同分析

历史上“地图”“舆地图”“舆图”的渊源及异同分析

1、历史上“地图“舆地图“舆图的渊源及异同分析摘要:以科技档案的语言学视角考察,“地图一词至晚出于战国,是“幅员的拆分,版演变为“户版,图演变为“地图。“舆地图一词出现于西汉,其形成方式“舆+地图与“舆地+图均可解。然而从与“括地图相区别及后世沿用情况分析来看,以后者更为准确。“舆图那么并非以往认为出于南北朝末期,而是出于南北朝初期,為“舆地图的缩称,以消解语义重复。三者义项相类似,但是“舆图宋代以后增长了“工程图等更多的涵义与外延。“舆地图“舆图多限于书面表达,从出现数量与使用频次来看,“地图在三者之中最高,且至今袭用,显见在汉语言体系中有着久远且深厚的应用根底。关键词:地图;舆地图;舆图;起源

2、Abstract:Theevolutionof“Dituappellationisequivalenttothestartingpointof“Diturelatedresearchin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Accordingtothisarticle,theterm“Dituwassplittedfrom“BantuintheWarringStatesPeriod,as“Banevolvedinto“Hubanand“Tuevolvedinto“Ditu.Theword“YudituappearedinWesternHanDynasty.Altho

3、ughitcanbeunderstoodcomingfrom“Yu+Dituor“Yudi+Tu,thelatterismoreaccuratefordistinguishingfromthe“Kuodituandthesubsequentuse.“Yutudidntappeareinthelate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aspreviouslythought,buttheearly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astheabbreviationof“Yuditutodispelthesemanticrepetition.Thethr

4、eehavesimilarsenses,butthe“Yutuhasmoremeaningsandextensionsthan“Dituand“Yuditu.“Yuditu,Yutuarelimitedtowrittenexpression,as“Ditugetsthehighestamongthethreefromthenumberandfrequencyofuseandsofartaken,obviouslyhavingalongandprofoundapplicationintheChineselanguagesystem.Keywords:Ditu;Yuditu;Yutu;Origin

5、地图以及地图的开展,在文化史、科技史、科技档案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图样,从金文“图开始,历经“地图“舆地图“舆图多种称谓,从语言学视角来看,关于地图称谓演变的研究,已有学者为之关注,如后文所引卢祥亮等,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明,诸如:“舆图一词到底起源于何时?“舆地图的构成是“舆+地图还是“舆地+图?“地图是否必定由“地与“图组合而成词?“舆为什么不是由“舁+车构成?历时态而言,同类词是否可以互为替代?有无新增而被无视的义项?计量语言学考察,各自在历史上出现数量与频次多少、形成影响假设干?这些都属于亟待厘清的问题。1.1“地图一词的早期文献及考辨。?周礼·地官司徒?“土

6、训篇中记载:“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此处之地图,属于农业作物分布图。郑玄注曰:“道,说也,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假设云荆扬地宜稻,幽并地宜麻。【1】按郑玄的解释,土训之职,其根本功在于“辨地物,“训,本来就含有讲解、解释之意,所以土训还要在能“辨地物的根底上,负责“告王,所谓“别其所有、所无,原其生,生有时也,以此二者告王之求也此“训非凭空而言,在向“王解释九州形势、山川所宜之时,即持或凭“地图以说之。?周官·地官司徒?“卝人中还有这样一处记载地图之事:“卝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假设以时取之,那么物其地

7、图而授之。【2】此处之地图,属于矿产图,由卝人负责绘制与平时保管。当需要“以时取之的时候,那么“把根据测量绘制的地图交给采矿的人,巡视并执行禁令。【3】上两者农业作物分布图与矿产图,从地图涵盖内容的角度而言,还可细分为总图与专图之别,如柳诒徵先生所言“周之幅员,大别有三。【4】其中农业作物分布图,是总图形制,周知九州,兼有物产统计;矿产图那么为专图形制,专治一地一事。?管子·七法第六?中,“故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日量蓄积,齐勇士,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兵主之事也。【5】?管子·地图第二十七?中,“地图一词两现,“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

8、地利,此地图之常也。【6】其中对于林木所茂、道里远近、城郭大小等都要求“必尽知之,此那么可见当时之地图已经包含了道路、山川、林木、城郭等各种要素,以及能够明确将各种要素的不同加以区分的图示符号。在?战国策·赵策?中记载,公元前287年,苏秦游说赵王,在外料敌国、内度士卒之际,“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而如何不“掩于众人之言、不以“冥冥决事?那么接下来又说“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7】云云,从中想见地图可为真凭实证,既增加论点的说服力,也说明了考察地图与决事于冥冥二者相区别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也屡见“地图一词,古籍?燕丹子?中有语“今愿得将军之

9、首,与燕督亢地图进之,秦王必喜。8?战国策?中亦有记载,如荆轲言“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之地图以及“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9云云。战国时期“献地图这一举动,约等于割地,具有极为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献某地之地图,即相当于将某地的统治权拱手送出,如韩非子便在传世名篇?五蠹?中言,“献图那么地削,效玺那么名卑,10将地图与玉玺并列为一个等级,可见“地图意义之重要。有学者认为这“说明当时的地图为数极少,11恐怕不妥,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使用的“详细而保密12五字,较为精当。前文游士苏秦已经能“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可见天下之地图并不极少,只不过各国属地之图,户籍、物产、山川、形势等更加

10、精细详备,那么非他国或常人所能见。唯古籍的成书时间,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也给“地图一词的断代造成某种困扰。上述“地图一词出现的早期古文献中,?周礼?一书,历代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宋代以后认为乃刘歆伪造,这两种说法当下根本属于认可者寥寥,目前学界在诸说法中,多数认可为战国时期成书。?管子?一书托名管仲,学界共识为非一人之笔,非一时之书。今本?管子?为刘向整理编定,其中一共收集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目前学界多认可为稷下学士们集体所作,属于丛书或总集,成于战国时期,并且“只能是稷下学宫鼎盛时期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学宫初创时期和衰落时期的产物。13?燕丹子?为佚名氏撰,其成书年代也是分歧较大,

11、学者或疑为六朝时期成书,或断之为先秦古书,亦有推测为汉以前书,尚无定论。?战国策?由西汉刘向典校群书,编撰整理而成,但刘向必非?战国策?的始作者,其所用资料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战国时代许多人都在收集甚至于仿作纵横名士的言论,实际上就是?战国策?编辑过程的开始。14?周礼?战国策?燕丹子?书中还只是出现“地图一词,?管子?中却不仅于此,不但行文中出现“地图一词,甚而有?地图第二十七?单独成篇,以此推之,“地图一词在?地图?篇创作之前,或已经是那一时代较为成熟的双音节合成词,其成词时间似可更早亦未可知。综而观之,以现有资料计,“地图一词可断为至晚于战国时期已经出现。1.2“地图一词起源的理论分析

12、。按照汉字开展规律,单音节词的开展要早于双音节词。在先秦时期,“图字单用、义项为地图是极常见的用法,如?尚书正义?:“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15其中的“图,即是标明洛水、涧水、瀍水各自位置及洛邑选址的地图。不过上古时期的单音节词虽然指称丰富,却因为其词义较为宽泛,常常一词而多义,难免有表意不够精准、清晰的缺憾。因此,复音词随着汉语体系的开展从而大量增长,以使词语外延缩小、特指加强,就成为语言开展的必然。汉语单音词开展到先秦时代便迎来了第一个向复音词转化的扩张期,“地图一词的由来即受此影响。首先,“图除了名词词义外,还有动词词义:计

13、议、谋划等,比方“图天下之事“图存等。因此,一些早期文献中便将“图名词词义写作“土地之图,使表意更为准确。例如?周礼·地官司徒?中即有“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16土地之图,便渐而可简称为“地图。其次,先秦时期,作为名词的“图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化,其转化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图字在先,如图法、图籍、图书17等;另一种是“图字在后,如幅员、地图。“幅员一词亦在先秦时期即形成,如“内宰掌书幅员之法“凡在书契、幅员者18等。不过“幅员的形成应早于“地图,因为幅员是“版与图的全称,联合结构,表达两个意思;而地图是“地之图的偏正结构,只表达一个意思,指称的明晰程度有显见

14、的提高。在联合结构的“幅员一词中,是户籍+地图,二者并列而合的意思,所谓人之多寡在“版,地之广狭在“图。?周礼·天官冢宰?“司書中即有“司书掌邦中之版、土地之图。19单音节词“版,是名籍、户籍的意思,其使用方式如?周礼·夏官司马?“司士中“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20?周礼·天官冢宰?“宫伯中亦有“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21郑玄注:“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今时乡户籍谓之户版。22幅员中的单音节词“版渐而向双音节词“户版演化,“图亦向双音节词“地图演化,从而使得专指性更为加强,表意也更为精准。最后,单音节词“图除了前述动词词义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名词词义,即专指“

15、河图洛书中的“河图,如?尚书?中“禹自临河受图、?春秋命历序?中“后禹坛于河,受龙图23等。因此,“地图一词的逐渐使用,不但使之与动词词义相区分,亦使之与特殊而专门的“河图相区分。1.3“地图的历代使用频次统计从图1可看出,“地图一词就其开展整体而言,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有出现,但是并不属于高频词汇。在“地图一词出现的早期,其使用频次最低,因为此时还是单音节词“图的使用占据绝大多数,而“图在先秦时期的使用频次到达了中频次1.0以上,25所以这一时期可算“地图一词的萌芽期。综合来看,“地图一词属于低频次词汇,整体使用数量与频次呈起伏式开展,随着“舆地图“地图的使用上升,“地图的使用一度有所下降,但是

16、该词通用性极好,几乎历朝历代都在使用。2.1“舆地图的早期文献及考辨。据现有文献考察,“舆地图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于司马迁?史记?中首次出现。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认为“舆地图一词“疑自古有此名,非始汉也,但是暂时尚无文献支持,姑且“疑之;同书?索隐?还曾引东晋虞喜?志林?云“舆地图汉家所画,非出远古也,26与“疑自古有此名的意见相左,故“舆地图确可考者,为西汉时期出现。?史记?中“舆地图一词凡三见,?史记·三王世家?中有两处使用“舆地图,一为“丞相臣青翟臣请令史官择吉日,具礼仪上,御史奏舆地图,他皆如前故事,一为“四月丙申臣昧死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礼仪别奏。臣昧死请。27?淮南衡山

17、列传?中那么有“王日夜与伍被、左吴等案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28至东汉,班固?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移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内容,亦出现“舆地图一词。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舆地图一词袭用。如?水经注?卷十六云,“京相璠与裴司空彦季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亦言今太仓西南池水名翟泉,29?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载,“臣请大司空上舆地图,太常择吉日,具礼仪,30等等。至唐宋时期,唐代李延寿所撰?北史?卷二十七中,有“皎孙义徽又为怿撰舆地图及显忠录,31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十“舆地道里误中那么有“古今舆地图志所记某州至某州假设干里多有差误,32一代文宗欧阳修

18、曾作?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其原此题下注云:“平土之职,图掌舆地。33元明时期,“舆地图一词的使用数量较之前代相差不多,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宋史?金史?中有多处得见。至清代,“舆地图使用数量有大幅增长,在清代早期,思想家王夫之撰?薑斋诗话?中、思想家顾炎武著?顾亭林诗集?中、著名学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中、考据学家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中皆可见“舆地图一词的踪影。张廷玉等撰的?明史?列传第八十四?胡铎传?中亦有:“萼所论奏,帝王心学论、皇极论、易复卦、礼月令及进禹贡图、舆地图说,皆有裨君德时政。34并且,我们可以在文献资料中发现,从先秦时期即有的“图“地图与从汉代始出的“舆地图,这些有着相同

19、词语义项的词共存于中华语言体系之中,这种共存不但丰富中华语言体系,而且依识者之所需有所取用,互不妨害。典型的例子在大诗人袁枚的?随园随笔?中即有所表达,如?随园随笔?卷二十?原始类?中,“孔颖达疏?周礼?以为司空郡国地图始于东汉,按?史记正义?曰:天为盖,地为舆,故地图曰舆图。武帝元狩六年,御史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依周大司徒建邦之土地之图,立齐、燕、广陵诸郡。淮南王谏伐越曰:按其图不过寸许,后光武亦披舆图指示邓禹。35此段文字中“图“地图“舆图“舆地图连环通用,同见于一处,既不阻碍对各自意思的理解,亦不互相混淆。2.2“舆地图一词的形成与构词。“舆地图一词中,“图的义项之一即为地图,“地图即是

20、将“图义项之一固化,“舆地图那么可视为汉语言中的羡余现象。我们分析“舆地图一词的由来,最重要的问题即是:其组合方式是“舆+地图“1+2式还是“舆地+图“2+1式?了解了构词方式,便相当于清楚了“舆地图一词的形成与由来。“舆地图由“舆+地图而来的理由:地图一词成词极早,先秦时期即已出现,“舆地图成于汉代,成词时间晚于“地图,从时间线上来讲,存在“舆+地图的可能。?史记索隐?中有:“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故地图称舆地图。36这是一种说法,因为“舆可借指车厢,与大地一样具有承载的功能,故以“舆可借喻“地,所以从“地图称舆地图来看,便有“舆+地图的可能。另一种说法,在?周礼

21、注疏?卷十中载:“汉萧何收秦图籍,以知天下陬塞广远。至后汉乃有司空郡国地图。舆者,车舆,其前牙曲。地形不可正方,故云舆地图也。37因为地形不可正方,而车舆前牙曲牙即辋,亦称輮,从象形或通感的角度上,将“司空郡国地图称为“舆地图,从这一说法来看,“舆地图一词的构成同样有“舆+地图的可能。假设是“舆+地图的构词方式,那么“舆与“地图构成偏正结构,是用“舆去修饰“地图,那么“舆是否能起修饰、限定等作用呢?“舆地图之后,到南北朝时期又出现“舆图一词,该词即是定中结构的偏正关系,并在后世亦广为流傳,可见“舆是可以用来修饰“图,并构成偏正结构的。“舆地图由“舆地+图而来的理由:舆地成词亦较早,?竹书记年?

22、载:“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38“舆地图存在与“括地图相区别的可能。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上具有极高地位,被后世科技史家李约瑟给予高度评价的西晋裴秀,在其所著?禹贡地域图·序?中这样说:“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39可见?舆地?与?括地?为两类不同的图。“舆地先行组合,再与“图组合,为后世所沿用。宋代有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200卷,另有?舆地图?16卷,元代有朱思本绘成“长广七尺的?舆地图?,明代孙兰所著?舆地隅说?,清代邹代钧等编纂的近代重要地图集名为?中外舆地全图?,清末杨守敬主编?历代舆地图?,等等,

23、又我国旧方志中多设有“舆地篇,详载山川、物产等。从上述二者形成的理由来看,“舆+地图固亦可解,但“舆地+图似更胜一筹,尤其后世沿用一条应为至重。2.3“舆地图的历代使用频次统计从图2可以看出,“舆地图一词在出现初期,整体使用状况的曲线因为使用数量与频次均较低而显得比较平稳,到清代才有大幅跃升。从使用数量与使用频次来看,属于低频词汇无疑,这恐与其多局限于正史的书面正式表达方式有关。从南北朝以迄元代,“舆地图使用数量远少于“地图,与“舆图的使用数量却相差不多,所以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舆地图“舆图这两个词汇在历史上的酝酿期。从明代起,“舆地图的使用状况被“舆图拉开较大差距,到清代,虽然“舆地图自身有

24、了长足增长,但是“舆图使用数量的增长更快更迅猛。在“地图“舆地图“舆图三词中,可以说,“舆地图无论是使用数量还是频次,都是最低的那一个。尤其在清代,“舆地图使用数量与频次远低于“舆图“地图,亦因为这三个词汇相比而言,“舆地图恐怕是最为官方、最为正式的表达方式,这显然限制了它的群众性。3.1“舆图的历代使用频次统计。有学者认为“舆图一词“最早见于?庾子山?卷七?为齐王进白兔表?,40南北朝晚期的庾信,确曾使用“舆图一词:“臣闻舆图欲远,那么玉虎晨鸣。辙迹方开,那么银獐入贡。41在?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中,又再次使用“舆图一词:“帝系极于舆图,中朝至于江表。42然而“舆图一词的出现恐怕要更早。唐

25、人徐坚于其著作?初学记?中屡次提到“后魏的?舆图风土记?,“后魏?舆图风土记?曰:太原郡山有石室“后魏?舆图风土记?曰:黄山在壶关县东43等等,后魏即南北朝初期的北魏,由此或可见南北朝初期即出现使用“舆图一词的情况。?舆图风土记?书文已佚,后世称谓杂多,如?魏土地记?风土记?等,?太平御览?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卷七十一,?路史·余论七?,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六等多处,44皆可见此书描述。假设后魏即有?舆图风土记?,那么“舆图一词的出现或可上溯至南北朝初期。“舆地图一词西汉时期已经出现,而“舆图一词相对后起。从词源考察,似并非由“舆与“图二字相互吸引,从而逐渐靠拢

26、乃至固化成双音词。“舆图一词恐怕是由“舆地图省略语义重复的“地从而形成。3.2对?赵文?商榷意见的答复。赵志强、马玉杰、王冬梅等在?“文档“舆图“文件词源考证?以下简称?赵文?一文中,对笔者?中国古代“舆图一词源流考?45提出三点质疑,笔者对这种学术争鸣非常欢迎,并为拙文能够对词源、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起到某种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快乐。现谨就?赵文?的三点质疑答复如下,与几位作者再商榷:关于“舆字早于“舁首先,拙文认为“舆字出现较早,“舁为晚出字。而?赵文?那么以为有误,并判断“舁字早于“舆出现,复以金文、方言等为佐证,其论述如下:“按照造字法可知,汉字的构件出现得会早一些,没有构件就没法组合成合体字

27、,没有木就不会有林、森同理,舆由舁、车构成,没有这两个构件没法组合成字。此中有六处可堪探讨:第一,“舆并不是由“舁、车构成。拙文中曾引李孝定先生“契文从从舁,不从车,?赵文?作者览阅时恐有所遗漏、无视。现代人以简化字视“舆,显然会直观地认为以“车为部首。然而“舆字造字之初,四手合力于中间之“物却并非“车,而是。这个亦并非现代人认为的繁体“車字,因为现代的“车字,在文字历史上写作“車,要到金、篆文之后。所以这个只能意会为车轮的象形这就是李孝定先生所言“不从车的缘由。拙文虽认为李孝定先生“从舁可商榷,但对“从“不从车却是赞成的,并未有异议。第二,由于“舆并不是由“舁、车构成,所以也就不存在?赵文?

28、所谓“组合成合体字。对于合体字,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做过定义:“汉字的构成有两种类型:第一是单体字第二是合体字,合体字又可分为两类:1用两个以上的单体字的意义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2用一个单体字表示意义范畴,另一个单体字表示声音形声。46因为“舆字“从“不从车,所以完全不符合“合体字的定义。“舆亦并不是两个单体字结合,其所从之“,尚不是字。关于这点,石定果教授的界定更为清晰易懂:“仅包含一个成字部件、或包含有非字部件的字叫独体字;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字部件、且不包含非字部件的字叫合体字。前后两个条件是互补的,应同时满足。47“舆中之“显然是非字部件,故此,不应亦不能误以为“舆是所谓“组

29、合成合体字。第三,?赵文?所谓“同理,舆由舁、车构成,没有这两个构件没法组合成字,此亦不确。汉字构字并不是只有组合这唯一的一个途径,亦可有拆解。例如“行字,一些工具書中或谓从彳、从亍,这同样是?赵文?中“没有两个构件没法组合成字的思维误区,其实,“行字甲骨文即出,而彳chì、亍chù二字乃后由“行字拆解而来,所谓的“两个构件,反而是晚出后起。第四,拙文有“舁乃后起字,多见于汉魏六朝时期文献,远晚于舆,那么舆之从舁从何说起?这样一句话,但?赵文?似乎理解为这是在定义“舁的字源,其理解有误。拙文并没有说“舁字初始于汉、魏、六朝,而只是在表述“舁字比“舆字出现得晚,所以并不是早出

30、字“舆去“从晚出字“舁。?赵文?以“翻阅金文资料,来证明舁字早出但是“舆字甲骨文即出,即使“舁如?赵文?所言始于金文,众所周知,仍要晚于甲骨文的?赵文?所引质疑之资料,似乎在印证拙文观点。第五,?赵文?复引?汉字源流字典?之甲骨文字形,以“这就更早了来证“舁字早出。?汉字源流字典?属工具书,而工具书并不是完全没有疏失之处的,以为舁的原始字形,有个明显说不通的地方需要引起思考,即:如何解释四手合力中间的形?能否将形完全视如不见,而只取“四手为“舁?其实并不是“舁,或为“興之早期字形,?赵文?此一论据恐怕有误。第六,“舆并不是形声字。?赵文?认为:“舆释为形声字更合理舁是声旁,车是形旁,整体表示车

31、厢,相关例证也有很多。其一,假设“舆为早出,“舁为后起,那么有“舆之际尚无“舁,“舆如何以“舁为声旁?其二,是非字部件,连字都不是,那么实在无法去认定“车是形旁。其三,?赵文?以“相关例证也有很多一句带过,但却并没有举例,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就“例证而继续探讨。关于“舆图的词义拙文认为“舆图的早期词义之一是地图,并由地图进一步喻指疆域、领土等,而?赵文?讲“吴哲、丁牧羊把舆图的先后意义弄反了,论文中列举的最早的也是北周庾信的例子。首先,拙文中并未认定庾信最早使用“舆图,反而明确指出“然而舆图一词尽管在庾信的作品中出现,却未必一定为庾信首倡这恐怕又为?赵文?作者览阅时所遗漏、无视。其次,?赵文?所据

32、资料仅为?汉语大词典?一处,便推导出“所以,舆图的疆土义较早,地图义较晚。假定某年版?汉语大词典?因?赵文?并未标注文献,故暂以“某年版称之确实将“疆土释为原义,但仅以一种工具书的“孤证,恐怕并不能“充分论证?赵文?观点。并且,与?赵文?意见不同,以“地图为第一义项的工具书,在所多有,如?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方志大辞典?当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新华汉语词典?逆序类聚古汉语词典?汉语同韵大词典?等,如何皆视而不见?最后,如?赵文?所说“舆图的疆土义较早,地图义较晚,似亦不合常理。观“舆与“图二字,哪个能译成疆或土?而假设“舆与“图二字,没有哪个

33、字能译成疆或土,那么“疆土反而是早于“地图的义项又是怎么成立的呢?关于羡余拙文认为“舆图这一双音节词的形成,似并非由舆与图两个单音词相互吸引、相互靠拢而合成,更大的可能是由舆地图这一复音词简化而得,并且前面还曾举例:“例如我们说马驹甚至小马駒这样的复音词,驹的本义即为小马,本来单言驹字就已经足够表达完整含义,再以辅词素马去修饰、限定,便是羡余现象在汉语中的习用。这些恐又为?赵文?所遗漏、无视。先秦时期,“图字单用、义项为“地图是极常见的用法,“地图即“图字的原始义项之一,并由“地图渐而引申出“描绘出的形象等义项,如“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之类。?赵文?所言“图有很多种,如山图、女图、战图等等,

34、多是后世在引申义“描绘出的形象这一角度使用的“图字,但是我们考察“舆图一词中的羡余,并不是以“图的引申义去考察的。?赵文?的举例与本问题关系不大。就如我们举例“马驹,之所以羡余,是因“驹的本义即为小马“图的原始义项之一即为“地图,那么“地图与“马驹相类。我们似亦不能因为后世有千里驹、白驹过隙、幼驹、名驹、虎豹之驹等,便认为“驹有很多种云云。首先,“地图在三词中成词最早,追根溯源,双音节词“地图是由单音节词“图开展演化而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汉语言系统中多音节词大量增加,“地图便在这一时期应潮流而生。因为“图一字而多义,涵义较为宽泛,某些疆域类专指之图便称为“土地之图,以与“图的其它含义相区别,“

35、土地之图进而那么可缩称为“地图;又因为当时的疆域类图样上,每每需要标注户数人口,所谓“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二者合于一处即“幅员,“幅员为联合结构,实为“版+图,其中的“版渐向双音节词“户版演化,“图渐向双音节词“地图演化,以使表意更为精准,专指性更为加强。因此,随着时间与使用数量的增加,“地图一词便逐渐在汉语言体系中固化了下来。三音节词“舆地图却并非由“地图而来,可视之为亦由单音节词“图开展而来。因为“舆地图的构词形式不似“舆+地图,而应为“舆地+图疑其最初或可受“地图一词影响,但“舆地图一词的固化却是以“舆地+“图。其成词缘由: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双音节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舆地一词中即表达了

36、借喻,“地为本体,“舆借指车厢为喻体,大地与车厢皆有承载之能,故以车厢喻大地。?易经·说卦传?中,“坤为地为大舆,48“地与“大舆同时与“坤相通,通过“坤的转译或中介,亦可见“舆与“地互通。现代人提起“地图,多与“纸质相关联,而原始地图却不是画于纸上,而是绘于木板、铜板等之上,此与车舆车厢底板更易形成通感。“舆图一词那么并非由“图而成词,而是显由“舆地图简化而来,“图的主要含义之一即是“地图,实质上“地图便如“马驹一般,构成汉语言体系中的羡余现象,“舆又借喻“地,“舆地图因此形成语义重复,为消解这种语义重复,便渐而可演化为更简洁的“舆图。其次,从词义角度来看,三词为近义词,其中“地图

37、与“舆地图的语义根本相同,三词之中较特殊者为“舆图一词。“舆图一词的词义与“地图“舆地图虽大体仿佛,然而因为省略了“地字,所以,亦可视之为不受“地字所限定,即:从“地图开展为“舆图,便不再只局限于地理、疆域、地上物产等。?中国科技档案史?指出“在宋以前其他工程图档案的材料很少,49现代的各类工具书中多将“舆图的释义直接等于“地图或“疆域图,对于“工程图却似有所无视。考察宋代及之后,“舆图的涵义中,“工程图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分支。开展到清代,出现了一个朝廷的专职机构叫作“舆图房,几乎各种门类的图样都归之于这一专门机构,也就代表着各类图样不止于地理疆域图皆可称、可视为“舆图,“舆图一词

38、的外延业已远超“地图“舆地图。再次,三词出现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地图“舆地图“舆图,“舆图为三词之中最晚出。早期“舆图多由政府部门的工部虞曹掌管,然而其官方语言绝大多数仍称“地图,南北朝晚期,“舆图转由职方司掌管,并为隋、唐等历代所沿袭,至宋代,除职方外,枢密院与皇室内廷亦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舆图。唐以后历代“地图“舆地图“舆图存世并行之际,三词皆多用为统称,而少用为专指。所谓专指,即具体的某个图样,一般称为某某图,如?稽古图?边防图?吴郡图?等,而统指之际的书面表达那么常为“舆地图“舆图。宋代以后,一般在称述前史、描述故事、引经据典的时候,多称“舆地图,而愈到后期,“舆图的使用较之“舆地图愈见

39、广泛。相对而言,“舆地图与“舆图略偏重于书面表达或正式称谓,多出于学者之手,而“地图一词的使用更为群众化,在各类日记、平话、小说、家训、话本中亦习见。最后,从三词各自使用数量上看,“地图一词获得较大优势,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出现得更早,其二是语义较通俗,导致通用性更好,后世使用仍多。在“舆图出现初期的南北朝隋唐时期,“舆地图使用数量略高于“舆图,宋代以后“舆图使用数量上升,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远超过“舆地图。至清代乾隆年间,天文、舆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胜、瑞应、效贡、盐务、寺庙、山陵、风水等业已尽入“舆图。相对而言,在宋代以前,“地图的使用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明清时期,“舆地图与“舆图的

40、使用开始有显著上升,尤其到了清代,“舆图一词的使用更是有了爆发式增长,只不过即便到了“舆图使用数量剧增的清代,“地图的使用数量与频次仍略微高于“舆地图与“舆图二者的使用数量、频次之和。现代中国“舆地图“舆图二词除考据类文章外,已经少見,但“地图一词仍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其中,当然也有清末西风渐盛而由英语“Map等翻译词汇流通的原因。只是除西风东渐原因以外,“地图一词从中国上古沿用至21世纪,其主因还在中国自身,从历时态使用数量与频次来看,其影响力亦最强,在中华文化中存在着深厚且经久不息的应用根底。【2】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一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47,748.【3】丁海斌.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26.【4】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53.【5】【6】黎翔凤.管子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21:120、529-530.【7】刘向.战国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253-254.8车吉心.中华野史先秦至隋唐卷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256.9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93-1194.10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

相关推荐

招投标完整流程和步骤梳理,具体到细枝末节(附完整培训ppt)
日本必买化妆水推荐前10名
be七365官网

日本必买化妆水推荐前10名

📅 06-27 👁️ 3867
Word自动编号设置怎么取消?Word自动编号设置取消方法
365bet中文官方网站

Word自动编号设置怎么取消?Word自动编号设置取消方法

📅 06-29 👁️ 9209
口袋妖怪漆黑的魅影皮丘怎么进化
be七365官网

口袋妖怪漆黑的魅影皮丘怎么进化

📅 06-27 👁️ 4384
钽坩埚介绍及应用
365bet中文官方网站

钽坩埚介绍及应用

📅 06-29 👁️ 4812
可以举报对手了 《炉石传说》将上线“游戏内举报”功能
求正规英国365网址

可以举报对手了 《炉石传说》将上线“游戏内举报”功能

📅 06-29 👁️ 7060